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2组别比赛中,一位身材瘦高、眼神专注的小选手引起了全场观众的注意,他就是来自江苏队的姜鑫瑞,一名年仅11岁却已经拥有4年击剑经验的“老将”,在决赛中,他以15比9的比分战胜了上届冠军,夺得个人生涯首个全国性赛事金牌。
从害羞男孩到赛场焦点
谁能想到,现在在赛场上气势如虹的姜鑫瑞,最初接触击剑是因为性格过于内向。“幼儿园时的他躲在妈妈身后,连跟老师打招呼都不敢。”姜鑫瑞的父亲回忆道,一次偶然的机会,父亲带他观看了击剑比赛,没想到这个需要戴着面罩、穿着防护服的运动瞬间吸引了小男孩的注意力。
“我喜欢戴上面罩的感觉,这样别人就看不到我的表情了。”姜鑫瑞笑着说起了自己最初喜欢击剑的理由,然而四年后的今天,他早已不再需要面罩的“保护”,即使在众目睽睽之下,他也能保持沉着冷静。
每天四小时的坚持
成功绝非偶然,姜鑫瑞的日常作息让许多成年人都自叹弗如:每天早晨6点起床,进行30分钟体能训练后上学;下午放学后直接前往训练馆,从4点训练到晚上8点;回家完成作业后还要观看半小时比赛视频,周末更是全天训练,每周只有周日下午休息。
“有时候看到别的小朋友出去玩,确实会有点羡慕。”姜鑫瑞坦诚地说,“但当我站在赛场上,听到裁判宣布得分时,就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。”
教练李俊峰评价道:“鑫瑞最大的优点不是天赋,而是持之以恒的态度,四年里,他几乎没有缺席过任何一次训练,即使生病也会来场馆看着别人训练。”
赛场上的孤独与成长
“场上只能靠自己”是姜鑫瑞的座右铭,在击剑这项个人运动中,选手独自站在赛场上,没有任何人可以依赖。
半决赛中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:当时姜鑫瑞以10比12落后,对手连续得分气势正盛,只见他走到场地边,深呼吸几次,用毛巾擦了擦汗,然后重新戴好面罩,回到赛场后,他连得5分,最终以15比12逆转取胜。
“当时您在想什么?”赛后记者问道。 “什么都没想。”姜鑫瑞回答,“教练说过,在场上思考太多反而会坏事,我相信肌肉记忆,相信平时的训练,那一刻我只需要做自己最熟悉的动作。”
这种心理素质远超同龄人的成熟,正是通过一次次比赛磨练出来的,从8岁第一次参加比赛时紧张得手发抖,到现在能够冷静应对各种局面,击剑带给姜鑫瑞的不仅是奖牌,更是成长。
比赛带来的自信
“比赛让我更加自信”不仅是姜鑫瑞的感言,也是许多击剑少年的共同体会。
心理学专家张教授分析道:“击剑运动需要选手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决策并承担后果,这种即时反馈机制能够快速建立孩子的自信心,成功得分带来正面强化,失误则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挫折并立即调整。”
这种自信不仅体现在赛场上,教练告诉记者,姜鑫瑞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也从中等水平跃升至班级前列。“击剑训练了他的专注力和应变能力,这些能力同样适用于文化课学习。”
家庭的支持与平衡
在培养少年运动员的过程中,如何平衡训练与学习始终是个难题,姜鑫瑞的父母对此很有心得。
“我们从不把成绩作为唯一目标。”姜鑫瑞的母亲表示,“更重要的是孩子通过击剑获得的全面成长,我们和教练沟通,确保训练不会影响正常学习,如果成绩下降,会适当减少训练量。”
这种开明的态度反而让姜鑫瑞更加自律,他明白只有保持良好的学习成绩,才能继续心爱的击剑运动,因此更加珍惜时间,提高学习效率。
未来的道路
夺得全国冠军后,姜鑫瑞面临着新的选择:是进入专业体校专注于击剑,还是在普通学校继续学业同时坚持训练?
“我想上大学。”姜鑫瑞毫不犹豫地说,“许多优秀击剑运动员都是大学生,我也想像他们一样。”
明年,姜鑫瑞将有机会参加国际青少年击剑赛事,与世界各国的小选手同台竞技,对此他充满期待:“我想看看其他国家的选手是怎么打的,学习他们的长处。”
教练李俊峰认为,姜鑫瑞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都有潜力走向更高水平的赛场,但需要循序渐进:“他现在需要的是更多比赛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细节的打磨,而不是急于求成。”
击剑运动的启示
姜鑫瑞的故事是许多青少年运动员的缩影,随着体育教育理念的更新,越来越多家长意识到体育不仅是竞技,更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击剑作为一项融合体力、智力和心理素质的运动,尤其能够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、抗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,这些品质远比奖牌本身更加珍贵。
全国击剑协会青少年培训负责人指出:“我们正在推广‘击剑进校园’项目,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这项运动,不一定每个人都要成为专业运动员,但每个人都可以从击剑中受益。”
随着比赛成绩的提高,姜鑫瑞成为了学校里的“小名人”,经常有同学向他请教击剑知识,他也很乐意分享自己的经验:“我希望更多同学来尝试击剑,真的很有趣!”
从那个躲在妈妈身后的害羞男孩,到如今在赛场上自信沉稳的击剑小将,姜鑫瑞的转变令人欣喜,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体育不仅是竞争和奖牌,更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,每一次训练、每一场比赛都是通向自信的阶梯。
正如姜鑫瑞所说:“面罩可以遮住我的脸,但遮不住我的进步。”在这条银光闪闪的剑道上,一个小少年正一步步走向更加自信的未来。